“家山”,顧名思義,是家族的山、家鄉(xiāng)的山,就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千年傳承中的家國情懷。只要“家山”不坍塌,那么中國人的精氣神就巋然屹立。因為這是先輩的血肉所鑄、情愛所系、魂靈所在,縱然翻山越嶺、千里萬里,也一直照亮所有后人的心靈。
《家山》描寫的是一個叫沙灣的村子從民國和解放初期的社會變遷,展現了包括北伐戰(zhàn)爭、第一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抗日戰(zhàn)爭、第二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在鄉(xiāng)村的投射,成功刻畫了陳劭夫、佑德公、陳揚卿、陳齊峰、陳有喜、劉桃香等一批有血有肉、生動鮮活的人物形象。作者集中將筆墨聚焦于一個村——沙灣村,通過生動描寫抽壯丁、大洪水、征賦納稅、樂輸抗捐、生老病死等一系列事件,展現了南方鄉(xiāng)村在上世紀上半葉的社會結構、風俗民情、耕織生活、時代變遷,讓讀者從中感覺到時代風云的激蕩變化。小說在鄉(xiāng)村的生活敘事與歷史演進的巨變之間,營造了一種頗具藝術張力的反差,從而讓小說更加豐富、遼闊和厚重。
我們對于自己生長的這片土地在過往數千年的過程只能依靠歷史書上的描述去想象,尤其是離自己不遠不近的民國時期,以前總覺得民國時期,軍閥混戰(zhàn)、國共內戰(zhàn)、抗日戰(zhàn)爭各種戰(zhàn)爭不斷,全國上下生靈涂炭,對于這個亂世下老百姓的生活不能想象。而《家山》給我們細致描述了那個年代農村的生活,一幅精美的時代畫卷向我們展開:因為一次酒后失言而引發(fā)的兩村械斗、有學之士主動踏勘全縣水利、鄉(xiāng)村賢達號召辦學、基層縣長推行新政反遭抵制、抓壯丁時百姓的應對等等,在一件件家常小事中,加深了對那個年代的理解,知道了農村怎樣開展自治、政府如何稅收、地下黨員怎樣開展工作、百姓的婚戀嫁娶及日常經濟生活等。
《家山》除了描繪家鄉(xiāng)生活,表達對家鄉(xiāng)、家人的思念外,更是想通過一個村子在時代大背景下的種種生活細節(jié)來展示中國人的文化基因。中國農村有著中國最廣大的人口,至今都還在不斷向城市輸送年經人,可以說農村是城市的源,根植鄉(xiāng)土的文化基因也是全中國的文化基因。作為農耕文明的代表,大家齊心協(xié)力、團結一致,抱團對抗天災人禍。如書中所寫,大家一起修水庫,一勞永逸解決用水問題;面對洪災,大家互幫互助,免租的免租,借糧的借糧,共渡難關;面對國家危難,長者送糧,年經人主動參軍。正如最后貞一信中所說:“最可感懷者,每遇家國急難大事,鄉(xiāng)亭叔侄皆慷慨踴躍,極少宵小為鄉(xiāng)人不齒。明德尚義,崇賢向善,為沙灣鄉(xiāng)人之傳統(tǒng)?!边@根植于鄉(xiāng)土生活的農耕文明精神,也是我們國家渡過無數難關仍能向前的文化基因密碼,是流淌著的無盡的家國情懷。在小說中,沙灣的每個人物似乎都是正義的化身,在他們身上蘊藏著中國鄉(xiāng)村百姓最樸實的真誠和善良。在他們的心里,不僅關注著自己的衣食住行,關注著鄉(xiāng)鄰的愁喜悲歡,更關注著國家和民族大義,如陳邵夫戎馬生涯三十載,留下秀容獨守空房;逸公臨終心系家國,叮囑兒女抗戰(zhàn)勝利勿忘告乃翁;揚卿心系家鄉(xiāng)發(fā)展,投身水利和教育的那種無私精神,讀來令人動容。
可以說,作者這部小說,在鋪天蓋地的城市化的今天,又一次戳中了我們心中最柔軟的部分,讓我們不由停下匆匆的腳步,不禁思索我的根在哪里,我由哪里來,到哪里去?哪里才是我的家山?(通訊員:劉佳玥)